日本遺產

什麼是日本遺產?

它是一部編織了各個地區獨特特色和歷史的故事集。這些敘述概括了日本的文化和傳統,並由日本文化廳指定。請訪問官方網站以獲取更多詳細資訊。

 

我們將透過七個日本遺產故事與您分享島根縣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

 

津和野和野的過去與現在 ~從津和野的百景探秘津津和野町~

在島根縣連綿起伏的山丘上,有一片稻田和歷史建築津和野。在日本,武士和忍者間諜已成過去,但津和野的寺廟、自然景觀、商業住宅和神社,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受到時間流逝的影響。即使是城堡遺跡也保留了下來;石壘俯瞰著山谷,幾個世紀以來從未間斷。即使是城堡遺跡也依然存在;石壘俯瞰山谷,幾個世紀以來從未間斷。景色和建築無處不在引發想像和靈感,是任何藝術家的繆斯女神。津和野的歷史似乎一直如此。Kurimoto Satoharu 是 19 世紀的藝術家和茶道主持,他的青年時期就是在這個山中聖地度過的,這裡的景觀和節慶活動讓他的藝術靈感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可以透過「Hyakkeizu」這個由 100 幅城下町畫作組成的畫集,進入他 150 多年前的世界。這些快照顯示,他的世界與我們的世界出奇地相似。

百景圖》描繪了津和野作為城下町的傳承。從武士和地區領導人居住的 「東町街 」的詳細繪畫,到鷲原八幡宮的櫻花野餐,觀眾看到的都是可以輕鬆用現代照片創作的畫作。除了遼闊的風景畫之外,栗本也精心創作了特殊活動和節慶的藝術作品。鷺舞」在日語中稱為「Sagimai」,繪畫非常精細,甚至可以看到兩種主要服裝之間的差異,一隻蒼鷺的鳥喙張開,一隻閉合,代表陰陽。時至今日,蒼鷺舞每年夏天都會表演兩次,以驅趕疾病,並為這個世界的小角落帶來繁榮。百景圖中的其他繪畫展示了 "Yabusame",一種特別的騎馬射箭儀式。在日本最古老的騎馬場,每年都會在盛開的櫻花樹下舉行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的活動。儘管已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但這些活動卻一直保留了下來,這證明了它們在整個山谷人們生活中的文化重要性。就像四季更替一樣,這些慶祝活動也是津和野生命週期的一部分,在人們和他們的遺產之間建立了聯繫。

百景津是通往過去的一扇窗,但津和野鎮和鎮上的人們卻是傳統重要性和社區力量的活文物。即使沒有城主、武士或和服,小鎮的核心--社區依然存在。遊客可以在津和野瞭解當時的生活狀況,以及居民現在的生活狀況:一個不受時間影響的小鎮。

出雲羅編年史 -千年鐵器-

當火焰從熔爐的黏土壁中升起時,「murage」(鐵廠經理)會觀察並指導工人如何調節空氣、何時添加木炭以及在何處添加鐵砂。他對火所做的這些調整被稱為“火之路”,完全是基於他的直覺,並沒有借助現代儀器。這樣要持續三天三夜,直到鐵器做好。這就是傳統的「tatara seitetsu」製鐵的方法。

1400年前,出雲島根的當地人發現可以用當地山的木炭熔化鐵砂來煉鐵。根據神話傳說,神明金谷乘著一隻白鷺從天而降,降落在一棵桂樹上,向人們傳授「答答羅精鐵」的秘密。這已經成為如今只在奧出雲保留下來的傳統。

江戶時代後半期到明治時代,當地的工業達到頂峰,據估計,當時日本生產的鋼鐵有 80% 都產自島根山區。鐵貿易帶來了日本各地的外來文化影響。民歌「安來節」的誕生,是受到來自各地運送鐵器的船夫們所唱的民歌的影響。其他影響也創造了可與京都媲美的精緻當地文化。靠鐵器業發家致富的鐵工廠主們在自己的家中建造了豪華的茶室和花園,用來招待藩主,其中包括著名的鬆平春里,又名「不邁」。然而,隨著 20 世紀西式高爐的引入,傳統的「tatara seitetsu」鐵爐逐漸衰落。 1925 年,最後一座傳統鐵爐關閉。

1977 年,日東邦多多羅 (Nittoho Tatara) 成立,並在奧出雲重新開設了一家鐵廠。目前,它是日本唯一使用傳統方法生產鐵和鋼的地方,也是唯一仍然生產製造日本刀劍必不可少的「玉鋼」的地方。塔塔拉在當地景觀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並影響了當地的一部分文化。多多羅星鐵的早期歷史也可以透過廣受歡迎的石見見神樂故事《八歧大蛇》來解讀。或許你可以說這個地區與tatara有著特殊的聯繫,畢竟這裡是「go-en」的地方。

出出雲聖地的夕陽 ~神靈創造的夕陽~

輕輕翻滾的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遠處傳來鳥兒的鳴叫,當太陽落入一望無際的大海時,天空呈現出橙色。或許太陽沉入的大海那邊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或許那是諸神的世界。

在古代,從首都大和市(現在的奈良縣)看去,日落的方向是西北方向,也就是出雲的土地上。 《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中將出出雲描述為“太陽沉入大海,連接彼岸的彼岸世界的地方”,是許多神話的故事發生地。

從稻佐濱到日禦碕岬的海岸線分佈著多座神社。據說是國弓神話背景的稻佐之濱美麗的白沙灘上,有一座名為弁天島的小島。每年,諸神都會首先到達出出雲大社,參加他們的年度聚會。當您向北前往日禦碕岬的頂端時,白色的沙灘海岸線很快就變得崎嶇不平,佈滿岩石,還有陡峭的懸崖。日禦碕燈塔是最高的石工燈塔,坐落在海角的頂端,眺望著地平線。燈塔的正南方是日御碕神社,神社供奉著掌管海洋的須佐能乎神和天照大神,天照大神通常代表日出,但這裡代表日落。附近的森林裡有一座神社,供奉著夜神月讀。她們合稱為“三柱皇之子”,是神道教的三位主神,據說她們在此守護日落。

出雲的人們看到的日落與居住在古都大和的人們截然不同,他們一定覺得風景和日落之美確實是神靈的傑作。當地方言中有一句問候語“banjimashite”,是在傍晚之前使用的。在日本其他地方你不會經常聽到這個詞,這表明出雲人民與日落有著特殊的聯繫。

載著貨物、文化和大夢想的商船(北海道、青森、秋田、山形、新潟、富山、石川、福井、京都、大阪、兵庫、鳥取、島島根、岡山、廣島、香川各縣)

船舶很脆弱,航行充滿危險。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北前船商船一直沿著日本海在北海道和大阪之間往返,他們被貿易所能帶來的巨額財富所吸引。在島根,鐵的生產十分興盛,並成為與北前船水手交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濱田市的古貿易港外浦,仍保留著作為濱田藩最大的貿易港時的氛圍。

北前船其實是海上貿易公司。從 18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初,他們在各個停靠港口買賣各種商品,從鹽、鯡魚、米到紙張、刀具和衣服。一艘能夠裝載約 150 噸大米的北前船,一次航行就能賺取相當於現在的 6,000 萬至 1 億日元,約合 50 萬至 90 萬美元的收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那麼多水手努力提升自己的船員等級,並最終存下足夠的錢來購買自己的船。

北前船不僅是商品的傳播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沿途傳播民歌、表演藝術、美食和風俗。例如,水手們會在港口學習當地的歌曲,然後在下一站唱這些歌曲。隨著這些歌曲的傳播,它們發展成為延續至今的新民間音樂和表演藝術。起源於島根的民歌「出雲節」被北前船的船員帶到了遙遠的秋田縣,並成為了民歌「秋田船形節」的基礎。

神魔活現的神話世界 - 神樂,世代相傳石見- 神樂,世代相傳

夜幕低垂,當地人聚集在當地的神社,就像被光線吸引的螢火蟲。笛聲迴盪在夜空中,鼓聲震撼著下方的大地。神社中充滿了音樂和歌聲,讓觀眾陶醉其中,等待英雄最後進入光明之境。音樂家和表演者講述神的故事,解釋我們的世界。這些表演世代相傳,已成為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石見神樂的根源可在 Oomoto 神樂中找到,而 Oomoto 神樂是 Oomoto 信仰的一部分。根據大本信仰,每隔幾年,該地區的神職會聚集在各個村莊,舉行 「大本神樂 」儀式。在明治時代,由祭司舉行包括神樂在內的神道儀式被禁止,但山中的一些地方仍繼續奉行這種傳統;山中的一些地方如石見地區。1979 年,「大本神樂」被指定為日本無形民俗文化財。

1970 年,在大阪世博會 (World Expo '70) 的主舞台上,石見神樂將獲得全日本的認同,並引發國際間對這種傳統神道儀式的興趣。八歧大蛇 "是根據 Yamata no Orochi 神話而創作的表演,在國際上大受歡迎。這個神話的主角是一條巨大的八頭蛇,在此之前通常只有兩個頭。在博覽會上,它首次以全部八個頭來表演,這種進化令觀眾目瞪口呆,並使其成為石見Kagura 的主要表演項目之一。由於受到歡迎,石見神樂團開始收到在日本各地甚至海外表演的請求。

在石見地區,目前有 130 多個活躍的劇團和 30 多場不同的表演。石見神樂團在保留傳統及其傳統方式的同時,也採用了現代設備,例如音效、燈光,甚至煙火,以吸引現代觀眾的注意。但他們的服裝仍然是由工匠使用當地的傳統方法手工製作。在石見地區,有一種特殊的日本紙,稱為 "sekishu-banshi",以耐用著稱。使用柿子丹寧酸在黏土模具上疊上一層,sekishu-banshi 紙就成為了一個輕而耐用的面具,然後再由當地工匠繪上細節。八歧大蛇 "表演中使用的蛇身也是由相同的縫飾紙製成,使得服裝輕盈,表演者可以做出與石見神樂相關的快速動態動作。
神樂只限於祭司和特別活動中表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現在,神樂是當地人聚集在神前,感謝豐收和平安的一年,並為來年祈禱。石見Kagura 是當地人最喜愛的地方,他們一起享受夜晚和慶典。對他們而言,神樂不僅是一種傳統戲劇,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體驗日本中世紀傑作益田~益田的時代又來臨了~

益田市隔日本海與中國和朝鮮半島相鄰。在中世紀(400 至 800 年前)期間,該城市利用其地理位置以及中國山脈帶來的木材和礦物等當地資源,積極開展日本海貿易。益田在實現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在東亞的影響下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至今,該鎮仍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眾多的文化遺產和藝術作品講述中世紀日本的故事。

因石見見火山而永垂不朽的史蹟 ~踏上探索「繩文之森」與「白金之山」的旅程~

一陣涼爽的微風吹下樓梯,來到地下觀景台,可以俯瞰巨樹的殘餘。已發現的最高大樹有 12.5 公尺高,樹幹直徑達 2.5 公尺。 4000年前,一場火山爆發將它們掩埋,一直沉睡在我們腳下的地下,直到最近才被發現。

日本是一個火山國家,其中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就是富士山,它仍然是一座活火山。雖然火山爆發非常危險,但它也能豐富土地,石見地區就是明證。 1500萬年前、150萬年前、4000年前三代火山爆發對這一地區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也是這裡擁有許多自然資源的原因。

第一次火山爆發來自一座海底火山,形成該地區後,還留下了大量礦藏,這些礦藏在數百萬年後被開採,並成為該地區至今的主要產業。在下一次火山爆發期間,即 150 萬年前,來自地面的岩漿將含有銀的熱液體噴湧到整個地區,將岩石變成了銀礦石。這將支持當地的銀礦業,該產業自16世紀開始持續了400年,並成為日本最大的產銀礦。在巔峰時期,日本生產了世界上 1/3 的白銀,而這些白銀大部分都產自這些礦場。石見地區在歐洲地圖上稱為「銀礦王國」。上一次火山爆發發生在 4000 年前的繩文時代,當時火山爆發掩埋了曾經遍布該地區的一片巨樹森林。火山爆發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片土地變成了非常適合居住的環境。在明治時期,這裡是3000頭牛的牧場,火山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當地特產三瓶蕎麥麵。火山爆發雖然危險,但也豐富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石見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